
因为大学代表了人类现阶段几乎最先进的知识进展状态和学术研究成果,所以人们一般也会以为大学也应该成为人类精神的发源地:大学不仅创造了知识,也应该创造人类的精神。
但是,遗憾的是,大学也是一个精神同样贫困的地方——智慧的蛇还没有来的伊甸园,人类精神还没有诞生。
中国大学的这种精神的贫困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们已经不能肩负起一个时代的使命,甚至无法让自己负起对自己的责任来。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时代给予的责任,这些被称为时代先导的大学生们给与的回答是逃避、玩世和自私自利。
这种精神贫困主要原因在于落后的、缺乏责任感的、机械式的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教育体制弊端表现在:
一是封闭式的教育。说得好听一些,就是象牙塔式的教育,说的不好听就是书呆子教育。中国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装入铁罐子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在被罐装着。没有机会走向生活,实践社会。本来到了大学阶段,终于有机会出来走入社会,但是刚刚换口气就被重新装入铁罐子中——太大的就业压力和学术传统的惯性。这种罐头产品可想而知其新鲜度极差,罐装食品又怎么可能和时代保持同步?
另一是机器教育。在封闭式教育的同时,与之相辅相成的是更为令人不解的机器教育理念。本来有血有肉的人却一定要被培养成没有理念的动物。单纯的技术教育,缺少最起码的人文关怀,这样的生产过程所得的产品最好的也不过是螺丝螺母,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人。后来兴起的所谓的素质教育更被一些人简单地理解为能力教育,他们以为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生存技巧就是素质。其实这不过是告诉这些螺丝螺母如何扣紧,不脱丝而已,只是机械教育的另一种表达方法。还有些人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唱歌画画;更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理解为文科,开几门文科课程!
在这种发展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教育理念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够期望他们成为“好人”?又怎么能够担负起一个民族的复兴使命?道理其实很简单,没有一个一流的人才培养理念,绝对不会有一流的人才创生?
所以,虽然大学的投入在增加,硬件设施在不断地改进,但是我们期望的人才却越来越少。当有些学校发生学生杀人,有些学生因为父母穷而把远来探亲的父母赶走,有些学生为了享乐而卖淫,这一切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大学精神贫困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大学里信息传播体制不足而导致的信息资源严重浪费。
本来大学校园是全社会信息最为富集的地区,在大学的校园中有着众多的新信息的创生源,那里的老师们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创作活动、各种学术研讨活动都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源;那里有全社会平均数量最大的图书拥有量,有最为密集的图书分布率;那里有最为完备的学习配套设施,有完整配套的学习硬件系统;也有最为分类齐全的学科门类,当然还有最为用功学习的学习群体;还有学习时间最长的、最为集中的时间安排,平均最宽的网带和密度最大的电脑;所以大学校园是全社会信息流量最大的地方,也是信息资源最为富集的地方,同时也更是文化更新最快和知识产品最具活力的地方。所以,这里理应成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这些信息如果充分流动可以部分地弥补学校教育体制的不足。但是,由于信息流动渠道存在着问题,这里最终成为信息资源浪费最为严重的地方。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书籍陈旧,教学方法老化,知识产品投入产出之比极低,知识产品转化率也极低,而且也是因为这里知识更新最慢,改革成效感最低。那里的学生可以花费四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学习并没有很大用处但却决定命运的英语,背诵毫无创造力的概念公式和他们导师那些只是为了混职称的无用的文字垃圾,目的只是为了一个文凭。近年来尤其如此,我们几乎看不到大学有任何哪怕是轻微的明显改进,中国改革几十年了,但唯有大学几乎原地不动。面对大学我们有着比农村更大的荒漠感,面对今天的大学我们几乎绝望。
所以,就在信息最为富集的地方恰恰发生着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那些满脸渴求的青年们最后只是获得大海中的几滴水。这是大学?大学的目的?
伴随这种浪费又加之以“南辕北辙”的人才培养思路。最后结果就必然扭曲了人才,把那些本来不进入大学可以正常生长的人才最后变成了畸形的人才,变成了废材。
所以,我们终于发现:大学——已经不再是人才产生的地方,虽然它可能在促进知识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它其实更是在创造着精神的贫困,在创生着对社会的反动。
如果一个民族连学校,甚至大学都不能增进民族或者个人精神的生长,那么这个民族怎么还能看到希望呢?我们又怎么能够期望民族精神的生长呢?
——————
关键词:粮食银行
河南都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管委 会创业中心。
赵传慧 13383837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