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返乡”毫无疑问是近年台湾社会流行的关键字之一,并每每与创业或社会企业连结在一起。主要原因,与台湾企业普遍提供低薪,都市房价逐年高涨,造成年青人无法买房,不敢生子,再加上工作压力、加班、以及高龄长辈需要照顾等问题有相当大的关连性。因此,“返乡”似乎成为一次解决所有问题的一帖特效药。当然在年轻世代间,也俨然成为一种不得不的无奈,纾解现实压力的一种出口。
但返乡真的会比较好吗?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关键在于取舍及放下后的适应。不过,整体来说,至少可不用再忍受都市高房价、薪资冻涨、住蚁窝及天天外食的旅居宿命。尤其最近食安问题越演越烈,从马斯洛需求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来思考,回头再看看生理需求这一项,对于生活品质的确保,“返乡”两字,似乎是种幸福保证。
有家可归是种幸福,但这不该只是种小确幸。能坚定心意,勇敢从暂居的都会区逃脱,从此不用再担心房贷或是黑心食品。只是,在返乡决策中,最困难的,应属“工作”两个字。尤其是过去在都会大企业任职,早被制度化的一切所圈养,要离开这个舒适圈,回归田野,从心开始,你有自信能做什么?是否能承受移居后彻底转职的考验?
于是,在新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标题:产业顾问卖直销!大学讲师卖鸡排!设计师开书店!行销企划卖保险!会计师种莲雾等……彷佛如果你是个拿笔胜过拿锄头,沟通强过拿菜刀的人,为了实践回归故里的初衷,就要放下原有的梦想。让人不禁试问:能不能让归乡青年做真正擅长的事?而不是为了小孩,为了环境,为了生存,为了一偿回家之梦,必须牺牲、隐藏自己的想望,甚至开始一个未知且重来的人生。
位于日本九州的宫崎县,一直是个传统农业县,过往也因为产业结构,留不住在地年轻人。但这样的现象在这几年出现了不少改变。
首先,这些旅居于大城市的优秀宫崎子弟,虽在日本一流商社工作,但受长年经济不景气影响,薪资不动,工作压力却有增无减,深陷无止尽的超时工作状态后,开始思索返乡的可能性。南国的温暖与缓慢节奏,成为一种内在的呼唤,不少人陆续收拾行李,暂别过去,南返乡里,展开新人生。这样的故事,近年来处处可见,而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起因于四年前的311东日本大震灾,在地震发生前后几日,东京地铁长达7~8小时无法营运,带来很大的恐慌及无助。尤其核能外泄后,衍生食品安全的问题,更让许多旅外青年心生疑虑。对于30~40岁这个世代,正处于养儿育女的阶段,加上工作完成了第一个10年,随着大事件的爆发,有了更多的思量,南方温暖的故乡随之从脑海跳出,重回人生选项。
因此,约在地震发生后半年内,出现一波迁移潮,包括设计师、记者、产业顾问、会社员,其中新婚者更占多数,相继返乡展开新生活。有些是名副其实的归乡,有些则是趁机寻找家庭的新故乡。这样的发展,对于非都会区、长期人口外移的农业县,犹如打上一剂强心针。但可以预期的是,这些知识工作者回乡定居后,势必遭逢求职的挑战。过去是日本顶尖杂志社的设计师,到乡下去该怎么办?过去是处理跨国事务的产业顾问,回乡后要从何开始?这些人是不是都屈服于现实,转型为农夫或干脆嫁为农妇,归于平淡的南国田野生活?
其实并没有。正巧搭上六级化产业列车,因此这些学有专精的各领域专家,回到故乡,不需要为了温饱而大幅转型,反而可继续重操旧业,从自己的专业及热情出发,成为“六级化产业服务链”当中的一环。而且正因为他们都有在大企业的完整历练,更能投入其中,发挥在设计、行销、流通、市场及管理的专业。这是过往农村最最欠缺的,而这样适才适所的效果,正体现人才回馈乡里的实践。
相较于台湾,过往产业辅导常受限于期程及经费等考量,多半属一次性投入,或聘请台北冷气房中下来的专家们,一早搭高铁南下“莅临指导”,或是请台北知名的设计公司协助做包装设计。这样浅根式的投入,常成就脉络化的结果,不仅常因专案结束,专家离开,结果船过水无痕,问题也依旧须由地方自己去解决。
如何改善这样的窘境?宫崎的真实经验是,过去处理跨国业务的行销顾问,在返乡后,高度与地方连结,产生高度共感力,因此可将过去的专业,运用在农产品国际拓销上。设计师的例子也类似,过去投入大企业商品设计,现在则用在农产品形象包装,而这也是宫崎县六级化产业能成功落实的主因。因为产业链里的利害关系人就居住在县内各地,每天一同呼吸,一同生活,感受土地的温度及风土变迁,所以能站在地方的立场,实践在地精神,而产品也更能感动人心。
故乡就像母亲一样,永远守在家门口等待。返乡之路不应充满无奈及勉强,而是自然而然形成正向机制,汇集力量,让专业分工合作,真实实践六级化产业的精神与价值。从此,果农好好照顾果树,加工厂能全心投入食品的研发创造,而过往最弱的末端行销、设计、推广、通路开拓,就让这些见过世面的返乡年轻人来扛,才能产生综效。
此外,台湾现在从大学开始,就大力鼓吹毕业后不去大公司当螺丝钉领22K,最好及时投入新创(startup)企业或社会企业。从宫崎的例子,似乎带来另一个反思。如果青年毕业即返乡,纯粹只是害怕竞争或挑战,遁入田野,开开小餐厅或者跟风投入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社会企业”,对年轻人自己或地方,又能带来什么帮助?的确,鼓励“创业”是件好事,也是一种可能,尤其大学毕业后,怀着满腔热血,更急于实践梦想!但在创业前,能否给自己另一种可能,是先预留点时间,好好培养一个可创造价值的专业,再带着专业归乡,发挥“自慢技”,才能协助家乡发光发热。
返乡不该是条艰难的路,而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借镜宫崎过往,产业要振兴回春,需要有不假外人的气魄与实力。当六级化产业链由在地人层层共构,聚集不假外求的力量,地方产业的奋起也不远矣。期待台湾青年返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远途,而是自然而然,如鲑鱼般踏上归乡之路,期待台湾的农村聚落,能因年青人的归返,创造出再生契机。
——————
关键词:粮食银行
河南都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管委 会创业中心。
赵传慧 13383837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