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系列 -> 土地托管能否引发新中国第三次土地革命(图)

都赢农业科技:赵传慧 13383867283

土地托管能否引发新中国第三次土地革命(图)

编者:赵传慧    发布时间:2016/7/17 14:21:30     loading...

[正文]

原标题:土地入股托管能否引发新中国第三次土地革命

新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土地革命。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土改运动,也叫土地改革;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联产承包分散经营。而今,土地流转派生出来的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势头凸显,很多人猜测会否是一场新的土地革命即将来临。

第一次土地革命从建国初到1958年,持续八九年,从最开始把地主富农的地收归集体,分给广大贫下中农,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那个时候真的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国家恢复生产起到了巨大作用。大概到了1953年前后,农民单打独斗式的土地经营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缺陷,一些缺乏劳动力、劳动工具的农户有地种不了,守着土地受穷,不得不把国家分给自己的土地卖掉。当时一些地方的农村干部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开始组织搞互助合作。互助组搞起来了,接着又出现了合作社。毛主席通过农村调查,写了一篇文章《组织起来》,引起全国农村响应,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合作化运动,从初级社、中级社过渡到高级社,有了互助合作,有劳力没劳力的都能过上吃喝不愁的日子了。后来,出现了更高级的合作形式人民公社,农民拔掉了地界牌子,把土地都集中起来,由人民公社统一组织生产。毛主席看到各地的简报,便发出了“人民公社好”的号召,全国一下子都起来了,人民公社遍及大江南北。至此,第一次土地革命宣告结束。


第二次土地革命发生在1980年前后,那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查史料可知,在六七十年代,国家把粮食产量标准以黄河、长江来确定,亩产500斤以上是过黄河,800斤以上是过长江,一些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农业生产组织得好,实现了机械化,粮食产量不断提升,过了黄河又过长江。但是局部地区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业科技成果还没有普遍应用到生产上,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甚至有的地方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安徽小岗村率先搞起分田单干,的确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第一年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央号召推行小岗村的经验,实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于是,全国一哄而起,又给农民插上了地界牌子,这和第一次土地革命不同是,这是分的人民公社的地,让农民再去单干。

分田单干持续了30多年,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三农问题又显得越来越突出,农民能吃饱饭了,能穿暖衣了,可并不富裕。反观那些坚持集体经营的地方,如华西、刘庄、南街、竹林等村,人家不仅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还很有钱,村庄建设得像城市。现实最能说明问题,广大农民群众越来越明白,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解决不了富裕问题。现在国家不让搞大集体,把土地都确权给农民了。有些能人就开始组织新的合作社,以入股合作形式进行土地规模经营。

特别是2011年以来,土地可以流转了,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流转弊端很明显,于是又出现了土地流转的特殊形式即土地托管和土地入股。在山东,汶上标准、高密经验已经被肯定和推广。

在河南,尉氏供销新农村联合社的模式屡屡为高层所关注。据悉,尉氏供销新农村联合社从2012年开始搞土地托管,2015年又推出土地入股,其模式相比其他地区,显得更科学、更具操作性、更符合土地规模集约经营的要求,而且还与互联网结合。目前,新农村联合社土地托管入股面积已达6.83万亩,年创效益1.4亿元左右,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3500名劳动力外出打工,每年都能拿回1.3亿元收入。新农村联合社理事长刘旭航在“智汇中原-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的发言,得到全国政协报领导的高度赞扬,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靳绥东称赞刘旭航是新型农民、时尚农民、智慧农民。

刘旭航和他的新农村联合社创造的土地托管、土地入股新模式正在被复制、推广,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的土地革命或许在孕育,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像前两次一样席卷大江南北。

——————

关键词:    土地托管    粮食银行

河南都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管委 会创业中心。

赵传慧 13383837283

扫二维码加我微信

本文共1页: 第1页

中国粮食银行联盟 都赢粮食银行 热点聚焦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推进粮食银行建设
  •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推进粮食银行建设
  • 多次应邀到全国农民合作运营发展高峰论坛讲座
  • 都赢粮食银行平台(系统)
  • 国务院汪洋副总理批示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推进粮食银行建设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强调,安徽在粮食银行建设中的探索很有意义...[详细]


都赢农业科技:赵传慧 1338386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