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 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受邀参加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的2016年小麦产业经济与政策研讨会。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每年均在8月份召开小麦相关产业研讨会,旨在传达和沟通政策,了解市场情况。参会人员以全国各省市的农科院小麦育种人员,农技推广人员为主,同时邀请少量小麦相关企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
附件:部分专家的部分观点
王志敏观点:
1、成本问题探讨
现行种植大户小麦收益高于普通农户吗?
不一定。成本高,效益低是我国小麦生产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障碍性问题。近五年的平均净利润为69元/亩。
小麦产出:投入×技术
投入成本构成:土地+时间+种子+肥料+灌排+农药+机械+人工+其他
2014年中国小麦与美国小麦种植成本比较(单位:元)

2、稳粮提质,节本增效。
最反对提国际竞争力。从水、肥、种子、种植技术提质增效,七分种,三分管。规模化出现了一些问题,根源在于经营管理能力需要提高,方法要从群众中找。
要高产,“七分种,三分管”要种好,“七分在农机(机械和农机手),三分在农户”。农机和农艺结合,加强农机手培训是关键。
3、如何节工:简化技术=好种+种好=高产高效
种田大户要科学合理分工、用工和托管。
节水、节肥、节药是节工的基础,田间固定式喷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利于节工。
4、管理技术简化
研发推行“节简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产量:投入(节约)*技术(简化)
投入: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节时。
小麦高成本的原因之一是技术不行。
技术问题:技术缺乏。农民或粗放生产,或以投入补偿技术;
技术复杂,实施成本高,农民不愿意采用。
缺乏面向大户的全方位综合管理技术:从全局规划到田块落实,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
防灾技术不足,增加了灾害成本。
韩一军观点:
1、世界农业大趋势:由高投入、高产出向适度低投入、高效高产出发展。
2、中国农业大转型:“一控、两减”(控制农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稳粮、提质、节水。
3、推动我国小麦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我国小麦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路:一稳三提。稳定总产,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
(1)提高效益和竞争力,要在节本和规模化上做文章。在稳定提高单产水平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水肥药等投入品的生产效率。加快推进小麦适度规模经营,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生产力来解决生产者效率和国际竞争力问题。
(2)大力发展小麦加工业,提高产加销一体化水平。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面粉加工企业,积极开发优、精、深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小麦加工新品种,特别加强小麦专用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拓宽加工层次和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特色专用新产品比重,并做到原料基地化,生产规模化、技术现代化、资源利用综合化和产加销一体化,大幅度提高小麦加工转化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优质小麦产业化经营,促进小麦品质快速提升。
中华粮网总编孟凡军观点:
当前的市场:生产峰值,收购极值,价格拐点,政策转向,储备达到历史高位。
改革的方向: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原则:分品种施策。
未来的市场:
政策调控+托市收购,市场粮价+机制就是机制重建,价补分离+保障生产。
价格干预型往供求调节型转变。
尹成华总工程师建议:
1、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选择适宜品种,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2015年河南种植郑麦7698面积超过1000万亩)。
2、积极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增加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延津模式,豫北强筋小麦种植基地;淮滨模式,豫南弱筋小麦种植基地。
3、针对性加大高产、专有、多抗小麦品种的培育,重点解决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芽,抗赤霉病和专用小麦强筋不强,弱筋不弱的问题。
4、尽快推行小麦收购目标价,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调整政策性粮食收购品种,适当增加仓储期较长的粮食品种比例(小麦),扩大政策性粮食收购主体范围,严格执行国家收储政策,单收单放。清筛、色选、烘干等粮食设备纳入农机补贴。
种植结构不合理,以中筋小麦为主,强筋小麦市场供应相对不足,弱筋小麦更少。品种繁杂,质量不稳定,增加采购和加工成本。
吕修涛处长观点:
小麦新的增长潜力存在于:
围绕长江、淮河,促进北纬33度稻茬小麦开发。
围绕黄河,促进黄河大三角旱地小麦开发。
围绕大兴安岭、祁连山、天山,促进强筋小麦开发。
——————
关键词: 金粒麦业 粮食银行
河南都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管委 会创业中心。
赵传慧 13383837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