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业知识系列 -> 安徽日报:创新模式,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版

都赢农业科技:赵传慧 13383867283

安徽日报:创新模式,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版

编者:赵传慧    发布时间:2015/10/7 12:30:39     loading...

[正文]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把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与合作机制,作为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积极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等综合发展措施,着力培主体、创模式、建机制、促联结、共发展,各类经营主体联合与合作发展进程加快,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目前,这个市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呈现出多主体联合、多领域跨界、多要素融合、多方式合作的快速发展态势,数量突破100家,生产经营面积突破50万亩。

创新模式,集聚联结,联合发展

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户之间的经营关系,由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单一环节的生产经营联合与合作,向以生产交易和要素集聚联结为主要内容的利益联结及要素融合转变,把企业产品要素的市场外部交易内化为更高层次的联合体内部流动,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由带动向合作与联合转变,形成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合作社为骨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产业和产品为纽带,集利益联结、要素融合、互助共赢、联合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在实践中探索了“七大模式”。

一是粮食产业联合体。以双福、槐祥、金润、燕之坊等为代表,采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资、植保和农机服务组织”五位一体模式,实行“种植计划、作物品种、生产技术、农资供给、作业服务、订单收购、加工销售”七统一全程生产经营方式。

二是蔬菜产业联合体。以荣丰、田丰、皖岭、晟裕等为代表,采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四位一体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收购、统一品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

三是养殖产业联合体。以温氏、立华、长风、富煌三珍等为代表,采取 “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养殖大户”三位一体模式,实行供种、饲料、防疫、收购、销售“五统一”的经营方式。

四是种业产业联合体。以荃银、天禾、丰乐、隆平高科等为代表,采取“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五位一体模式,实行“统一研发、统一育种、统一服务、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推广”的“育繁推”一体化经营方式。五是“老乡鸡”产业联合体。

肥西“老母鸡”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养殖企业+农民合作社+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模式,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经营方式,以生态化和规模化养殖的一产为基础,以现代加工、冷链和配送的二产为中轴,以活鸡专卖和快餐连锁的三产为龙头,以农业休闲和农业创意的四产为延伸,实行跨域跨界多元合作,成为集养殖、加工、餐饮、旅游、文化互为一体、互为融合、互为促进的全产业链联合体。

六是“丰宝”菌业产业联合体。肥东丰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 “大园区+小业主”建管模式,以1.5万亩现代农业为载体,采取“龙头企业+农业企业+光伏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科研院所”多元联合模式,实行规划布局、基础建设、土地流转、综合管理、产业服务、收购、销售、品牌、保险、信贷“十统一”的经营方式,成为以菌业为主、多业并举、生态循环、光(伏)菌一体、多方合作、有机融合,集生产、加工、销售、文化、科技、保险、融资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联合体。

七是农业产业化融资联盟联合体。以民生银行为主体,采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促进会+互助基金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模式,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愿互助、风险共担、抱团融资、银行授信”的联合融资方式,探索建立了全省首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款联合体。2013年88家龙头企业“抱团融资”突破1亿元。

综合施策,聚力创新,推动发展

坚持“立足产业、突出主体,机制创新、促进联合,联动改革、释放活力”的建设思路,积极采取以下综合措施,大力推进各类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与发展。

一是强化政府扶持,健全政策体系,着力解决政府引导联合体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扶持机制不健全问题。自2008年以来,合肥市先后出台了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相互衔接与配套的政策文件50多个,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支持体系。突出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连续6年制定出台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与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和自主创新政策构建了农业产业化“四大政策”共享平台,政策奖补项目涵盖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200余项,实行“市县分级奖补、各有侧重扶持”,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贴息减免、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工商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现代农业发展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了政策与资本同步“发力”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新局面,政策扶持力度和覆盖面位居全省首位及全国前列。 2008年至2013年市财政累计投入农业产业化奖补资金15亿元,带动工商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超过1000亿元,促进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和做优,为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是强化产业基础,深化结构调整,着力解决联合体发展所依存的农业产业“散而不聚、传统低效”问题。按照“优质高效、科技进步、规模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大力提升“稳粮、扩菜、强畜、兴生态、重加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水平,以优化“三圈两区一带和三环三沿”产业布局为重点,以现代农业十大行动计划为抓手,综合实施“粮食高产创建”“设施农业提速”“农产品加工业升级”“休闲农业提档”等一系列发展措施,因地制宜深入推进 “草莓南下、苗木北拓、水生蔬菜环湖扩张、瓜豆沿岭东扩西延、设施农业沿路成带、特经产业依山发展、园区集聚成块、开发林间经济、拓展农业功能”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全市建立了设施草莓、苗木花卉、园林水果等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总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了具有合肥特点的“瓜岗圩藕、蔬果并进,山岭茶竹、特色鲜明,种养并举、高产高效,三产融合、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为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是强化主体培育,构建经营体系,着力解决联合体合作的主体“量多不优、大则不强”问题。以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千亿”跨越发展行动、农业产业化“双百提升”工程建设、农民合作社“创建百强覆盖千村”、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等为载体,通过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工商注册及扶持政策、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合肥市家庭农场管理服务规范》制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着力做大做强承接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要素集聚载体和专业服务群体,为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四是强化服务支持,加快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着力解决联合体发展所需的专业化服务缺组织问题。深入推进基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技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一主多元”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强化和完善基层公益性农业综合(农技推广)功能基础上,按照“全程覆盖、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导向,坚持“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培育思路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服务要求,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性农业服务项目,全市种子种苗统育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统测统配、农机作业统耕统收等农业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突破3000家,并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及作业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农业生产的“地、技、物、投入品”高效组合配套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服务基础。

五是强化基础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解决联合体的经营设施薄弱和承载载体不足问题。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县(市)区、乡镇为单元,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水利工程、中心村建设和村庄整治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实行“产园村”一体规划建设,集合集成各类支农项目,统筹推进田、水、林、路、村整体整片综合配套建设,并结合新农村和美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40个万亩土地及宅基地整理整村推进项目,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全市建成各类农业园区361个,面积150万亩,建设单个覆盖面积突破10万亩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现代农业的园区化、设施化、集约化和集群化水平大幅提升,为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设施基础。

六是强化要素集聚,深化农业经营机制创新,着力解决联合体发展的“内力不足、外力难融”问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确权、增利、建市、扩能、明策、强控、整地、维权、培主体、优服务”的新型农地管理体制机制、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三级联动、一体建设,分级交易、统一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合肥市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土地准入和监管制度》,突出加强对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规模流转土地履行“预付金”和“风险保障金”等准入制度的诚信监督,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和林权等农地资源市场化依法、规范、有序流转,破解联合体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缺土地的难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结构,探索赋予土地流转经营权的抵押、担保权能实现形式,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出台了《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长丰县和庐江县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等抵押贷款和保险保证试点,鼓励和推动金融服务组织探索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充分活化土地经营权的金融功能和作用,如长丰县科源村镇银行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试点,为农民合作社贷款150万元,破解联合体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难题。完善保险政策和推进保险创新,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保险提标和农业保险直接理赔等创新举措,推进庐江县等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展水稻险种保额 “提标”试点,破解联合体经营主体保险难和理赔难的难题。为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要素基础。

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已成为全市粮食、蔬菜、畜禽等主要优质农产品的重要生产者和供给者;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推进者和建设者;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经营机制创新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促进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和集成运用的主导创新者和引领者。

一、加速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集聚发展。联合体促进了传统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集中经营转变,推动区域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农业多功能开发的累积叠加效应日益凸显,如4个主城区全部实现了由传统粮油种植向现代高效特色产业发展转型。粮食、蔬菜等产业联合体发展,有力推动了4县1市的粮食主产区、蔬菜集中区的园区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安全化和设施化生产水平提升。

二、促进了主导产业提升发展和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联合体模式,集聚各类经营主体的生产资源优势,加速了全市蔬菜、粮食、种业、家禽、生猪、水产、食用菌等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培育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集群。如,先后把“一只小鸡”培育成安徽最大连锁快餐企业“老乡鸡”、“一颗小种子”培育成全国“育繁推”一体化著名企业“丰乐”和“荃银高科”、“一袋小杂粮”培育成国内最大粗粮食品产业化企业“燕之坊”、“一条小鱼”培育成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富煌三珍”、“一颗小菌棒”培育成全省最大食用菌企业“丰宝”等。

三、促进了农业经营联结机制完善和提高农民组织化及产品市场程度。联合体多形式、多领域的联结形式,推进了联合体由基本生产联结向土地、资本、科技、市场等要素联结转变,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品牌化建设。据初步测算,参与联合体经营的农民户均比普通农户增收20%~25%左右;联合体的农产品市域外销售率达98%以上,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

四、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节本增效和农业服务方式创新。联合体加速了区域内农技、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从农资供应到产品销售的全程化服务组织发展,促进了托管式经营、保姆式服务、全程化作业、物技结合、组团服务等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生产类联合体内的良种普及率达100%,以粮食、蔬菜等联合体为例测算,亩均节约生产成本70~80元左右。 中国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园。
国内先进的芝麻油灌装生产线。

(来源:安徽日报)

——————

关键词:粮食银行

河南都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管委 会创业中心。

赵传慧 13383837283

扫二维码加我微信

本文共1页: 第1页

中国粮食银行联盟 都赢粮食银行 热点聚焦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推进粮食银行建设
  •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推进粮食银行建设
  • 多次应邀到全国农民合作运营发展高峰论坛讲座
  • 都赢粮食银行平台(系统)
  • 国务院汪洋副总理批示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推进粮食银行建设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强调,安徽在粮食银行建设中的探索很有意义...[详细]


都赢农业科技:赵传慧 13383867283